殷培璞教授出生于1923年10月,陕西汉中人,中共党员,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地方性骨病研究所所长、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教授,他还兼任中共中央地方病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地方病专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地方病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陕西省委地方病领导小组成员、陕西省骨科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政协委员。上世纪60年代,殷培璞教授承担起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大骨节病的防治研究工作,从此以后,殷培璞扎根麟游等病区,让试点病区的患病率大幅下降,把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大骨节病防治工作,受到病区群众的爱戴和怀念。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0年12月退休,2004年9月16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铁肩担重任 大医铸精诚
“山里拐拐多,人家说咱拐拐窝,晚上腿疼没处搁,痛苦实在没法说。”这是早年间,麟游县一些大骨节病病区流行的顺口溜,患者往往关节变形甚至畸形,严重影响生活和劳动,由于病因不明,也被当地百姓称为“瘟神”。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方病的防治工作,1977年西安医学院成立“大骨节病研究室”,殷培璞教授兼任主任,负责大骨节病的防治研究工作。1984年8月他来到麟游县,行走在通往大骨节病患者家里的羊肠小道上,运用多年来的从医经验,开展大骨节病普查普治工作。此后的十多年,他不管烈日高照,或狂风暴雨,白天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了解病情,收集情况;晚上伏案分析,整理资料,研究治疗方案。“路即使再难走,只要有患者,我也要走过去”,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麟游县页岭一带的所有庄头村落,穿破了三双黄胶鞋,脚指头上经常磨出水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走访调查,他终于查清了大骨节病情分布特点,提出了防治方案。为了方便群众,他把“医院”搬到离患者最近的地方,在镇卫生院改建专门“诊疗室”,对贫困的患者,一律免费手术治疗。也正是从那时起,殷教授与麟游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1990年,退休后的殷教授仍坚持在门诊和教学工作一线,并多次和同事们一道赶赴麟游县指导大骨节病防治工作。就在离世的前几天,殷教授仍在骨科门诊上班,直到最后一位患者离开诊室。这位81岁的老人,把生命中的最后一点时光也留给了自己的患者。
医者仁者心 情洒深山里
一个人能力有强弱之分,担当却无大小之别。殷教授坚持把治愈大骨节病作为己任,以大义担当道义,以生命拯救生命。为了安心研究大骨节病防治工作,他将自己的老伴接到了麟游县崔木镇杨家堡村,和他一起住在大骨节病防治点一间破烂的小屋里。这间小屋既是卧室、也是办公室,还是厨房和餐厅。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他为群众诊治大骨节病的初心不改,信心愈发的坚定。殷教授开始着手给严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他相信,自己的手术刀能让很多人重新站立起来。当年,杨家堡村的李东林,多年拄拐跛行,动辄卧床不起。于是他带上李东林来到省城,亲自操刀为他剔除腿关节中的骨刺和游离体,并承担了他的全部费用。三个多月时间过去,李东林奇迹般好转,成了村上的主要劳力,爬山越岭,拉车犁地,样样能干。一传十、十传百,许多患者慕名前来就诊,殷教授来者不拒,每天的手术安排得满满当当。殷教授给老百姓看病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尽心竭力,压根没有休息日概念。只要他在,每天都是小跑着给患者治病。
殷教授30多年间行程30多万公里,治疗患者万余人,使1000多例大骨节病患者得到了手术治疗,仅在麟游县做晚期大骨节病手术就达600多例。“患者就是我的亲人,我的付出是应该的”这句话是他无私奉献的最好诠释。
苟计生与死 誓斩病魔根
治病不是目的,防病更为重要。为了降低和控制儿童大骨节病发病概率,提高麟游山区群众科学防病意识,殷培璞教授将防治大骨节病与提高山区儿童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在杨家堡村成立了“防病育才学校”,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地方病防治知识。定期给孩子们讲授预防疾病的科普知识,积极开展防病育人工作,大大降低了当地儿童的大骨节病发病概率。他个人出资,购买海带、黄豆,通过服用海带黄豆汤改善孩子们的体质。不仅如此,他还提倡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种植粮食中含硒少的作物,增加含硒多的农作物;改善水质,减少致病因素。在多年扎根地方病区、对大骨节病有深入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殷教授首创了大骨节病临床检查法,并在全国推广使用。由他首先提出的“吃杂、改水、讲卫生”综合防治理论和学术思想,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称赞。通过推广应用,2004年,麟游县等地方病区的大骨节病基本得到了控制,儿童患病率由1982年的50.5%下降到2.5%。如今,患者多为早年遗留患者,基本没有新发病例。
殷培璞教授用毕生精力潜心研究大骨节病,先后编写了《大骨节病诊治研究》、《大骨节病》中英文视频、《大骨节病快速检查法》等多部著作,主持国家“七五”期间大骨节病科技攻关课题及多项省部级课题,不少科研成果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开拓性质,成绩卓著,为推动我国大骨节病防治研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1983年,他在纽约州立大学康贝尔氏临床骨科中心做学术报告。1985年,在国家卫生部与WHO环境化学署组织国际大骨节病学术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1987年,应邀参加庆祝美国独立220周年学术活动并宣读论文。
2004年,这位为患者送走瘟神的81岁老人,因病离世。一年后,根据他的生前遗愿,家人把老人骨灰安葬在麟游县崔木镇的一处山坡上,山脚下,就是他曾经驻点工作十多年的杨家堡村。殷培璞教授,一个把毕生心血献给了党的医疗卫生事业、献给了落后山区人民群众的好医生,他的事迹必将与青山长存,他的精神也将似水长流,滋润并激励着每一个后来者。殷培璞教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麟游的山山峁峁见证了他的足迹和身影,麟游的父老乡亲铭记着他的至诚大爱和不朽精神,他永远活在麟游人民的心中,我们要学习他品性高洁、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热爱人民、忠诚事业的精神,学习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要把殷培璞教授的崇高精神传承和发扬光大,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建设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新麟游的征程上,贡献卫生事业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力量,努力为麟游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