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四真” 加压进位 在新征程开启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任博 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 挂职岗位:徐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学什么?我们的差距和短板是什么?是我挂职徐州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半年多来,徐州“一切围着招商干、一切盯着项目转”的工作主基调让我感触很深。其高质量转型之路、逆势打造的生态优势、招大引强的实干理念、亲商助商的营商环境让我看到了真担当、真执着、真奉献、真服务。
一是真担当、敢创新,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底气更足。作为老工业能源基地,徐州高质量发展本应步履维艰,但我却看到了别样景象。徐州高质量发展定位准、举措实,市县两级建立了科学完备的考评体系,新发展理念已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果断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布局优化、转型升级和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四大行业企业数量从430家压减到52家、传统产业迈向了产业链中高端。利用退出企业的资金人才和腾退的存量土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医疗与大健康、集成电路与ICT等战新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战新产业占比提高了21%,工业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扭转,新旧动能实现战略性转换,创造了老工业基地转型突破的徐州经验。
二是真执着、抓生态,煤城转型打造区域最靓丽名片。“一城煤灰半城土”是昔日煤城的真实写照,而今“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为徐州的崭新名片,这得益于十多年来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生态大会战。煤炭资源枯竭之后,徐州面临很大的生态“欠账”,2007年市委主要领导表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子孙后代,把最美的风景还给百姓市民!”,徐州开始了对荒山、河流、湖泊、塌陷地、废弃地等的生态建设大会战,实施主城区采石宕口修复,绿化荒山10万余亩,在全国首创“采煤塌陷地复垦综合整治”新模式,复垦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18万亩,增添了上百个湖泊、湿地和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生态蜕变使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兼南秀北雄的绿色生态成为徐州参与区域竞争的新优势。
三是真奉献、招大商,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凝聚发展动能。在招商引资白热化的今天,我真切的感受到,徐州是“飞着招商”。徐州GDP迈过7400亿,和全市上下对招商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连年实施“765”项目(年度签约700个、开工600个、投产500个)、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厅级干部包抓“555”招引项目、重大项目全市统筹用地指标、大院大所恳谈会和产业发展峰会等举措,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精准招商模式实现了重点产业、区域、园区招商的网络化全覆盖,使得徐州招商引资连年保持在高位,高新区2020年签约落地项目52个,总投资超375亿元。千方百计寻商机、上下联动抓落地为徐州招引储备了大批重大新兴项目,为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活水。
四是真服务、有温度,营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徐州以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样板城市为抓手,“三年提升行动”使得城市更具竞争力。全市综合性企业服务平台通过网站、APP等方式,为企业经营者、个人提供政策服务、项目申报、投资指导等保姆式服务。推行工程建设领域容缺预审、模拟审批、并联审批,申报材料减少68%以上,办理时间压缩70%以上。全市推广高新区“拿地即开工”模式,项目建设全面领跑淮海经济区。建立“招引—落地—建设—投产”的“一人一企、驻点帮扶”闭环机制,在一线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出台了促进产业发展、创新资金扶持等一揽子政策,形成了“产业+企业+科技+人才+平台+资金+政策”相互融合的营商环境。因疫情提前兑现产业扶持资金和监管资金等微小举措实实在在让企业感受到了政府的服务温度。
学习以来,我深切地感受到,没有不可能,只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老工业城市也能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样板;没有不可能,只要锚定目标、久久为功,苏北的老能源基地也能蜕变成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的苏南园林;没有不可能,只要上下联动、主动出击,三线城市也能在招商的大潮中勇立潮头;没有不可能,只要真心实意、无微不至,一流的营商环境终将成为发展的最核心竞争力。
徐州和宝鸡同为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有很多相似之处。徐高新2012年晋升国家队以来,紧抓项目建设“生命线”、夯实实体经济“动力源”、唱响服务企业“主旋律”,应税销售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连年增长在20%左右,谱写了9年排名前进21位的骄人业绩,很值得学习借鉴。在新征程上,各类园区应盯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主责主业,聚力“四真”、加压进位,开启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一要谋定而动、在吃透政策中抢先机。各类园区是市域经济发展主阵地,必须注重对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的系统研究和集成应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关天经济区建设等大战略,大视野审视、高标准定位、前瞻性谋划,深入分析研究、对标定位,围绕《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等明晰产业主攻方向,在产城融合、科技创新、产业链分工协作等方面提前谋局开篇。“十四五”期间全力争取更具“含金量”的项目落地,为推动能级提升注入新活力。
二要开阔视野、在招大引强中挑大梁。坚持抬头望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放手走出去、虚心请进来,扩宽内外交流通道。推行全员招商、领导包挂优势产业链机制,组建专家招商顾问团队,瞄准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地区和“555”企业,实施委托、中介、以商招商,给予宝钛、陕汽、吉利等龙头企业更多叠加政策,形成周周有洽谈、月月有签约的常态,在量质齐升中突破一批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探索“反向飞地”建设,在发达地区建立主导产业研发中心,集中资源要素,打造一条“孵化-加速-研发-中试-产业化”发展链条,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补齐产业基金短板,培优育强“五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抢抓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机遇,助力优质企业提早进入资本市场。实施军民融合,引导秦机、702厂等企业提升战略思维和市场意识,盘活优势资源要素,快速融入机器人产业抢占先机。
三要干字当头、在政企互动中优环境。坚持围着项目转、盯着企业干,健全完善领导牵头、部门负责、包抓到人“三位一体”项目推进和服务企业机制,聚焦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难点赌点痛点问题,探索“容缺预审+并联审批+模拟审批”为一体的审批新机制,推行领导办公在一线、干部工作在一线、问题发现在一线、方案研究在一线、措施落实在一线、难题解决在一线的“一线工作法”,变约谈要求为现场帮扶,点对点解决审批手续、企业用工、材料供应、物资运输等问题,跑出“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列统”项目建设最快速度,用像绣花一样的暖心服务加速打响国际会展、医疗康养、货物集散三大服务品牌。
四要敢为人先、在创新突破中求超越。把解决体制机制瓶颈作为重点,推进园区扩权赋能、激活发展动力。坚持去行政化,推行“身份档案制、全员聘任制、工资岗位制、绩效考核制”,实体化运作国用平台,持续扩充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用足用活政府专项债和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引导更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动资源要素向重点领域倾斜集聚,形成高新区和蔡家坡优势互补、法门寺和太白山融合提升新优势,打造港务区对外开放新平台,长青工业园快速聚集成有影响力的能化基地,陇县等县级园区在苏陕共建、“飞地经济”方面实现突破。推进“互联网+”园区建设,统筹生产区、生态区、生活区及活力街区,加快腾笼换鸟、空间换地和扶优汰劣,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尽力而为推进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和文教、医疗、养老、商旅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产城融合示范样板。